查看原文
其他

一场饭局让我顿悟:没有规矩的家庭,比贫穷更可怕

木槿妈妈 灼见
2024-08-22

Feb.

28

灼见(ID:penetratingview)

爱与规矩并行,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。

作者 | 木槿妈妈
来源 | 中学生听书(tingshu2018)


大年初三,是我们的家庭大聚会。


本该是热闹团聚的日子,却在饭桌上因为一件事搅了吃饭的兴致。


表姐一家今年回老家过年,他们一家刚进门的时候,表姐让10岁的儿子昊昊给长辈拜年,结果昊昊一句祝福语都没有,只是伸手要红包嘴里嚷着:


“红包拿来,红包拿来。”


拿到红包后,昊昊拆了几个红包,转头就对表姐说:


“妈妈,你骗人,这里没有大红包,早知道我不跟你来了,我要回去看电视。”


一脸尴尬的表姐,看着如此闹腾的儿子,只能将儿子带到一旁让他玩手机。


吃饭的时候,昊昊正好坐在我对面,只见他边刷短视频边吃饭,看到自己喜欢吃的菜,就一定要放在自己跟前独占,吃到不喜欢的菜就立马吐出来,做出呕吐的表情。


表姐对着表姐夫说,你快管管你儿子。


表姐夫象征性地批评了昊昊几句,随后便出去抽烟了。


因为是亲戚,别人家的孩子也不好多说什么,我也只能尽量保持微笑,但是这一顿操作下来,明显感受到很多人都失了品味美食的心情,而我也只觉得如鲠在喉。


短短相处的3个小时中,我却能从占地仅几平米的餐桌上了解表姐家的家规和家教,也突然看清了,原来,“教养”二字对一个孩子而言如此重要。


一场聚餐,让我顿悟:


溺爱多不得,规矩少不得。


良好的规矩能修正孩子品性,培养出色孩子,成为他们行走人世间的通行证。


01


  • 没有规矩的家庭,比贫穷更可怕。


《正面管教》一书中写道:“对孩子来说,没有规矩的爱就像是裹着砒霜的糖衣。”


深以为然。


很多家长小时候选择了无条件放纵孩子,让爱凌驾于规矩之上,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在孩子成长路上埋下了一个“无声的雷”。


等到雷爆的那天,买单的是父母,遭殃的是孩子。


曾看过一个新闻,令人唏嘘。


义乌一个7岁的小男孩独立乘坐电梯时,往电梯控制主板的位置上撒尿,导致电梯停止运行,停在7楼-8楼之间,电梯门处于半开状态,无法闭合。


几分钟后,男孩随着电梯一起坠停,导致颅脑严重损伤,生命垂危。


有时候,规矩看似是束缚,实则是一种保护,孩子只有清楚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才能远离危险。


如果说规矩是一台机器,那么家长则是维护机器平稳运转的工程师,正确的程序就像一条条家规,引导孩子注销一个又一个的恶习。


俞敏洪老师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件事。


他的儿子以前擦鼻涕,纸就扔在地上,孩子不听说教和劝阻,反而故意再来一次。


见状,俞老师的老婆说:“你给捡回来不就得了”,俞老师没同意。


于是大冬天的把儿子直接关在门外,孩子因为害怕,过了没一会就敲门了。


俞老师问儿子回来干嘛,孩子说捡纸,从此以后,再也不敢往地上扔纸,规矩了许多。


讲完故事后,俞老师提醒各位家长:


给孩子定规矩,规矩的严厉性和合理性,都必须考虑。


只有从小树立规则意识,才能避免孩子将来吃大亏。


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觉得有些规矩就是小题大做,但一次的放纵就是在向孩子释放“你没错”的信号。


父母的每一次退让、溺爱和包庇,对孩子来说都是危险的红灯警示。


长此以往,等孩子失了敬畏心,一切失控后,你再想管就管不住了。


要知道,3-12岁是孩子性格、品行塑造的黄金时期,此后的教育后果,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种子结出的果实。


古语有言: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


严明的法度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,良好的家规是一个家庭兴衰的根本。


家规决定孩子的教养,家风成就孩子的未来。


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:


“三岁之前有恩于他,三到六岁立威于他,威就是规矩。


爱其子而不教,犹为不爱也;教而不以善,犹为不教也。”


父母爱而不纵,养出的孩子自然守规矩,明是非,如此一来方能行正道,成大事。


没有规矩的家庭,比贫穷更可怕;传承家规的家庭,子子孙孙无穷匮也。


02


  • 你舍不得教育孩子,社会会狠狠替你教育他。


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“破窗效应”:


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,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,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窗户玻璃被打坏。


教育孩子亦是如此,父母不在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及时止损,就会有无数个窟窿需要填补。


前期你懒得纠错、约束和管教,总想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自然就懂事了,后期孩子大概率会走上错误的道路,长成一个到处惹是生非、性格偏执的“危险分子”。


网友@南希分享过一个故事,引人深思:


大年初一那天,她的妹妹抱着新买的芭比娃娃去亲戚家拜年,亲戚家熊孩子悄悄用油性笔把娃娃脸全部涂抹成黑色。


她的妹妹哭到不能自已,亲戚家小孩却毫无歉意,大人也不当回事,还开玩笑:


“小男孩爱玩嘛,虎头虎脑的,调皮点才神气。”


过了很多年之后,熊孩子上初二,逃课打架怼老师,老师建议家长初三直接将其送到职高,别在学校浪费时间,还影响其他好好学习的孩子。


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,就是错把没有规矩当活泼。


“北京版孙小果”的案件曾轰动全网。


涉事者郭文思的经历令人咋舌,身为北京某211大学的一名学生,本该有着光明的前途,却两次入狱,最终死刑。


第一次入狱是因为掐死女友被判无期,在父母托关系的“努力”下,14年后,他从无期徒刑到减刑出狱。



第二次入狱是在出狱后的8个月后,2020年疫情时期,他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摘下口罩,被一位热心大爷劝阻,随后便乱拳打死大爷,最终被执行死刑。



他从小被全家过度宠溺,父母留给他最多的是钱,每次逾越规矩底线后,父母都会帮他收拾残局。


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缺乏正确引导和约束,性格娇纵跋扈,总是习惯用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,以及他觉得有问题的人。


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、培养技能,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。


郭文思的经历,让我顿悟什么叫做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特点。


正如孙立哲在《想念史铁生》这本书中写到的一句话:


“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,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。


因为年少无知,天不怕地不怕,他扣下扳机。没有人死,也没有人受伤。


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,后来在他三十岁或者更老,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,他停下来转过身去,子弹正中眉心。”


这里的“枪”指的就是年少时不断任其发展不断恶化的坏习惯。


当别人质问你“为什么不训诫孩子”时,总有一些家长以自己忙,要赚钱养家,没时间没精力管教孩子为由。


一句“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孩子有多难管”似乎成为了一些不合格父母摆脱教育责任的托辞。


可现实是“等孩子闯了大祸,等你真的失去了孩子,一切都于事无补”。


孩子在你身边时,你舍不得批评孩子,等孩子进入社会后,总有人会替你狠狠教育他。


在规矩面前,人人平等,它是成长路上的红绿灯,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才能避免被马路上疾驰的车辆撞飞,安全前行,抵达下一个目的地。


03


  •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:严守规矩、奖惩分明、有管有教。


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,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》里就这样告诫过后人:


“父子之严,不可以狎;骨肉之爱,不可以简。简则慈孝不接,狎则怠慢生焉。”


意思是说,父子间的关系要严肃,不可过分亲昵;骨肉间的亲情之爱,不可简慢不拘礼节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,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。


中国古代,名人名家立下家训家规作为对子孙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教诲不胜枚举,层出不穷地培养出了出色的子女,以致家族兴旺发达。


曾国藩的《家训》堪称最全家训,勤奋、简朴、求学、务实的家风一直被曾家后人所传承;


诸葛亮写下《诫子书》,劝勉儿子勤学立志,戒骄戒躁;


司马光尤为注重子女自律自立意识的养成,一篇《训俭示康》,告诫其子“俭能立名,侈必自败”,由于教子有方,司马光之子,个个谦恭有礼,不仗父势力,不恃家富,人生有成;


梁启超的《家书》堪称教育典范,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,九个子女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,还成就了“一门三院士”的佳话。


如今很多家庭,教育孩子时没有规矩而立,毫无原则可遵守,才导致很多孩子对长辈无礼无节、对父母反目成仇、对老师势如水火。


新闻上“妈妈当街下跪儿子求上学”“女儿地铁踹妈妈”“孙子为打游戏刺伤爷爷”等类似事件频发。


人民日报刊文指出:爱与规矩并行,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。


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,就是严守规矩、奖惩分明、有管有教。


有些规矩你不教给孩子,就没人教给他,这份最全“家规”,请各位家长收藏:




作家马伯庸曾说:


“一个家族的传承,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。


古董有形,传承无质,它看不见,摸不到,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。


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,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。”


规矩培养习惯,习惯塑造性格,而性格决定命运。


孩子一生最可靠且必走的一条路,就是以纪律为准绳,用规矩筑方圆。


点亮在看,愿所有父母都能做好孩子人生的向导,立好规矩,率先垂范,共同描绘锦绣未来。


— THE END —


☀作者:木槿妈妈,本文选自中学生听书(ID:tingshu2018),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,听海量国学经典诵读、中小学必背古诗词,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。灼见经授权发布。

MORE
灼见热文 
◐◑一代传奇宗庆后:3次问鼎中国首富,与妻子一见钟情,最牵挂的是女儿的婚事
◐◑一生必看的100部顶级纪录片,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
◐◑王二妮:22岁凭《星光大道》走红,9年前嫁给农村男友,如今走上了另一条路
◐◑“宁呆8平出租屋,也不回家过年!”那个自嘲被逐出族谱的山东女孩,彻底不装了
◐◑春节返乡见闻:是故乡变了还是我们变了?五大新现象引人深思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灼见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